蒲城小民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第18章 山野求生,烽火生死情,蒲城小民,第一文学网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
盛夏酷暑的阳光炽热地灼烤着山林,山林中不时响起一阵兽叫和鸟鸣,山林和晴空之间没有半点云彩,青山绿水之间的羊肠小道上,走着刘景荣和绣娘。

他俩躲藏度日,已经到了第3天了,俩人饿了吃干粮,渴了找水喝。刚开始,绣娘想到自己的喜事变成了不欢而散的仇事。她虽然并不能体会结婚的含义,但是对于自己匪夷所思的经历和莫名其妙的羞辱,当真难以忍受;老爹把自己扫地出门,她本无生存能力,这对她来说无异于自生自灭。所以,她不得不跟着刘景荣,在她看来,这就是自己唯一的生存之道。

刘景荣和绣娘在山里躲藏度日,一度十分艰难,俩人所遇到的第一个困难就是找地方遮风挡雨。山林中没有道路,要沿着崎岖不平的地方披荆斩棘,俩人终于在一人高的杂草之间找到了一个被遮盖住的山洞,但里面潮湿污浊不堪。刘景荣用手拔掉了口边的草,并查看了一下风向,顺着风向拨开一条路,让风顺势吹入洞中。

过了一个多小时,刘景荣先走入洞中,发现里面非常潮湿闷热,过不一会儿,他就汗流浃背了,倒是没有什么石头,但地面高低不平,而且泥土和山石参半地夹杂着。他拿出火折子点燃艾灸条,熏杀病灶。过了大约一刻钟,刘景荣进去收拾一下山洞,把里面的土给弄平了,找来一些干草当铺盖,给绣娘找了个临时安置的地方。

其实,火折子是最早在汉代出现的生火工具,蔡伦改进造纸术后,草纸广为使用,有军用和民用之分;两者原理一样,只是军用的竹筒能防水防潮,民用的则稍差一些。人类用火的历史悠久,最初只是雷击中树木,引发大火,人们吃了烧烤后的肉,感觉口感甚好,便保留火种,开始用火,结束了人们茹毛饮血的时代。同时,擅长用火的华夏族人被称为燧人氏,姓风名允婼,他因钻木取火,故被后世尊为“火祖”,在三皇五帝中,被奉为“天皇”,也称“燧皇”;道家称其为“人皇”。由此可见其地位。

实际上,火折子不是单独使用的,它和火镰子和火石是配套的,而火折子的主要材料是黄纸,现在多为烧给死人的纸。这种纸多以草为原料,打孔之后就是烧给死人的纸;有人把未打孔的纸松紧适中地卷起来,插入竹筒里点燃,并盖住通风的盖子,因为没有空气,里面的火会熄灭到只有火星子的状态,等到使用时,拔开盖子,对火折子有技巧地轻轻吹气,火折子自然就再次燃烧起来了。虽然当时早有英国人沃克发明的现代火柴以洋火的身份来到中国,但当时穷乡僻壤的人依旧使用火折子

更多内容加载中...请稍候...

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,若您看到此段落,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,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、畅读模式、小说模式,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,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!
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上一章 目 录 下一页
其他小说相关阅读More+

庆云仙

杜养吾